作家王延輝長篇小說《奎虛閣》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借由一座歷史悠久的藏書樓講述種種命運變遷的作品,被認為是對文化的一次可貴而冷靜的審視。
《奎虛閣》一書以一座歷史悠久的藏書樓“奎虛閣”(墨都市圖書館舊稱)的歷史變遷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歐陽童從一個少年舞蹈演員成長為古籍鑒藏專家的生命軌跡,描述了奎虛閣樓主后代兩輩人在新中國成立后以及二十世紀90年代末的生活情境,并圍繞奎虛閣“藏書”在不同時代的命運遭遇,展現(xiàn)“書”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價值、意義等文化情結(jié),呈現(xiàn)了知識分子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情懷。
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作家出版社、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主辦的“王延輝長篇小說《奎虛閣》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
文學(xué)評論家張陵認為,《奎虛閣》塑造了一個文化人的形象,而作者借此所表達的自身對于文化的理解很有價值,“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在人民生活當中的。這部作品對于文化的力量從哪里來?文化守望的人守望什么?給出了自己的思考,主人公并不是守望老的傳統(tǒng)文化方式、生活方式,他守望的是一種精神。”
作家葉梅對于《奎虛閣》中對于文化的認識同樣印象深刻,“這部作品是一部文化小說,奎虛閣其實是中國文化的形象,這部作品是在寫中國文化脈絡(luò)的延續(xù)、流失、傳承、守護。”
“藏書樓經(jīng)過歷年歷代的戰(zhàn)火紛飛,以至于凋敝、散失,但是它那個堅實的脈絡(luò)始終在延續(xù)著、流傳著,成為一種象征、一種符號。而奎虛閣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滋養(yǎng)了一代一代的人。”葉梅說:“我覺得《奎虛閣》是在鑄魂,中華民族的魂魄,實際上就在奎虛閣。”
“從個人出發(fā),個人的情史、個人的欲望史、個人的奮斗史和個人的成長史,在層層書寫中,最后發(fā)現(xiàn)了中國文化很多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小說從小處寫起,最后寫出大處,非常難得。”評論家王干認為,《奎虛閣》是一部文化守望的小說,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現(xiàn)實深刻的寫照。
社科院民族文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劉大先表示,在《奎虛閣》中,奎虛閣構(gòu)成了一種文化隱喻,“我們的文化隨著世事的顛簸,就像大海當中的一個孤舟與世沉浮,它脆弱又很尖銳,但還是活下來,小說的最后,奎虛閣沒有被資本吞并,這是非常好的,這是文化固有的堅韌。”
王延輝表示,《奎虛閣》是他二十年思考、觀察、感悟的總結(jié),他直言,這部作品是向80年代文學(xué)的致敬,既重現(xiàn)了曾經(jīng)記憶,又以虛構(gòu)的想象來貼近更加真實的內(nèi)心,是個人生命與精神歷程的一種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