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起草于2019年,時隔四年成書,數(shù)易其稿,感慨頗深,此篇權作小結。
作為一個偏愛現(xiàn)實題材的作者,我一直推崇文學創(chuàng)作要言之有物,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和絕大多數(shù)著書立傳的前輩們相比,我太年輕,人生閱歷不足也還罷了,閱讀量也遠遠不夠。但我始終認為,人在每一個人生階段所要面對的問題大相徑庭,待到成熟之后,或者多年后再來寫年輕時候的事,明悟更多,但是心境卻截然不同了。
我的創(chuàng)作理論說來稚嫩,大略可以總結為“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主題”。在我人生奔三又越過三十的這5年間,作為一名女性,職業(yè)不論,我和這個社會上絕大多數(shù)女性朋友一樣,面臨著婚嫁生子等一系列問題。個人認為女性視角下事業(yè)和愛情的抉擇,是不論哪個時代的女同胞們都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下定決心寫這本書,對我個人來說絕非易事。和絕大多數(shù)在情感方面有著卓越創(chuàng)作天賦的女性作者不同,情感于我一直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甚至,由于女性作者在圈內(nèi)經(jīng)常遭遇到某種天然的“歧視”,很容易被貼上只會寫言情小說的標簽,導致我一度非常排斥在我的作品中提及與情感相關的主題。一方面,這局限了我的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也使得我過往的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避談感情、強裝理性的破碎感。
我一直排斥著,直到一篇藝術歷史學的論文《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琳達·諾克林著)出現(xiàn)在我視野里,使我意識到,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排斥自己與生俱來的感性天賦,也非強行拔高一些言過其實的作品自我安慰,而是在此基礎上,探尋如何深入淺出地讓大家認識到,“言情”“感情”從來不只是表達感情本身這么簡單。尤其是,談到感情,往往也離不開對事業(yè)、家庭、環(huán)境,以及對男性凝視的表述。
關鍵的問題不在于選題,而在于選題背后,是否能從歷史的、社會的、心理的、經(jīng)濟的、人性的層面去剖析問題本質。“性價比”這一標題是我苦思良久的結果,不只是因為它精準概括了兩性關系下男女各自的價值追求,也是因為它從經(jīng)濟和心理層面解釋了現(xiàn)在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
一位文學前輩曾和我說過,小劉你要警惕,要在創(chuàng)作中避免自己使用已經(jīng)看破一切的上帝視角。這樣一來,你會缺乏同理心,會以自身價值觀去貶損角色,無法展現(xiàn)他們因各自情況不同而提出的差異性觀點。我深以為然,將該語錄放入手機內(nèi)時刻自勉。
我愛寫群像,也是這個原因,因為它能最大限度展現(xiàn)社會百態(tài)。有態(tài)度的是角色,而非作者本人。我認為作者的靈魂應該分散在諸多觀點當中,而非找到某個角色(主人公)為自己代言,借此向讀者說教。
這部作品探討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究竟為什么戀愛結婚這么困難?為什么那么多閃婚閃離?我相信讀過這部書,每個人可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選擇用幽默和相對通俗的方式來呈現(xiàn)這本書,一來和我性格有關,二來——我不想以說教的方式,去談論一個每人心里都有潛在答案的東西。
無論如何,這本書最后能出版,我心懷感激。感謝您打開此書,并一直讀到此頁。看到我這點淺見,看過這本書,能會心一笑,心有所悟,這一切努力便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