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王松攜新作《煙火》登陸上海書展,與讀者見面。故事是從天津老城的北門外一個叫“侯家后”的胡同開始的。天津的民俗,風俗,市井文化,各色小人物,在歷史風云翻卷的背景下,如一幅長長的圖卷徐徐展開:從拉車的伙計、做小買賣的和手藝人(狗不理包子、拔火罐的、賣雞毛撣子的、賣鞋帽的、打簾子的、賣神符的等等),到外國殖民者、買辦;從革命黨、地下黨,到漢奸、地痞流氓等等。小說對小人物的命運給予了很深的關注和同情,同時也著力寫了他們面對命運以及邪惡勢力的堅韌和抗爭。小說顯示了作者對歷史和人物命運的認識和把控能力,表現(xiàn)了小人物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所保有的家國情懷,以及面對困苦堅韌和頑強的精神與生命力。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路英勇董事長表示,《煙火》是王松創(chuàng)作上里程碑似的作品。當初拿到稿件時候,選題小組一致認為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故事性強,人物塑造成功。被列為作家出版社2020年年度“原創(chuàng)精品”計劃中,出版社對《煙火》高度重視,認為它不止是一部暢銷書,將是一部長銷經(jīng)典作品。
著名評論家程德培
《煙火》小說也滲透著濃郁的天津文化,尤其是天津特有的曲藝文化。作者將自己寫相聲的經(jīng)驗引入到小說中,但又不是那種掉書袋式的,將相聲的語言表面化地插入到小說語言中,而是將其融入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和口語化的敘事之中。生動有趣,而不牽強。豐富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和開拓。也展現(xiàn)了天津人的獨特表達的方式和生存智慧。在現(xiàn)場說,書中寫了很多行當、很多人,不是“寫出來的,是說出來的”對于回顧我們的記憶,回顧我們過去的生活是非常有意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觀念很新。
上海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作家孫甘露說,《煙火》這部小說寫了市民的生活方方面面,非常有“煙火”氣,文字背后是深沉的世界觀,是飽含了對普通人的悲憫。
作者王松在談到《煙火》時,深情地表達了對天津這座城市的熱愛,他說:“我在寫這部小說的過程中,隨著‘穿越’回過去的一百多年,在北門外的侯家后一帶穿大街鉆胡同,和曾經(jīng)的這些人一起生活,我漸漸發(fā)現(xiàn),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城市,也喜歡彌漫在這個城市街巷里那種特有的煙火氣。”“可以這樣說,無論是哪兒的人,每一個人,不管他嘴上怎么說,其實都熱愛生活。也正因為熱愛生活,所以才會懷揣各自的夢想,充滿向往地去拼命活著。但我要說,就熱愛生活而言,天津人還要加一個更字。天津人的性格,也如同這座城市的文化,說起來可能有很多種說法,但這些說法放到一起就如同一個拼圖,拼出來的,就是天津人這種熱愛生活的性格。也正因為熱愛生活,所以才具有了這樣和那樣的諸多方面的脾氣秉性。”
《煙火》
作者:王松
長篇小說《煙火》從1840年的天津?qū)懫?,到新中國成立,時間的跨度是一百余年。故事是從天津老城的北門外一個叫“侯家后”的胡同開始的。天津的民俗,風俗,市井文化,各色小人物,在歷史風云翻卷的背景下,如一幅長長的圖卷徐徐展開。
一個叫“來子”的年輕人,曾是懵懂的不諳世事的少年。從在“狗不理”包子鋪當伙計,到成長為一個成熟的鞋帽店買賣人,再到接觸到一個又一個的革命者,親眼見到這些人是怎么為了信念默默無聞犧牲自己生命的,直到最后,為了不當亡國奴,拒絕去日本當勞工,在去日本的船上跳海,用自己的生命,告訴自己的女兒,應該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而在來子身邊的各色市井小人物,無論是手藝人,買賣人,還是“吃洋飯”“混租界”的漢奸,也勾勒出天津百年的市井百態(tài)。其中,也滲透著濃郁的天津文化,尤其是天津特有的曲藝文化。
小說塑造了一批小人物,他們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善良和樸實,也有天津人各自的幽默和“哏兒”,而“好人”來子就是一個典型,他的“好”是貫穿一生的,所以非常難得,也讓人充滿敬意和同情。而楊燈罩的“壞”也是貫穿一生的,他是善良和“好”的對立面,讓我們看到了“壞”與“惡”的人性的極限。
小說對西方列強、洋人買辦,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天津的苦難的描寫非常真切,對西方殖民主義者對中國的“血淋淋”剝削和“骯臟”的掠奪,給予真實的揭露和批判。